
在占星学中,宫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它们代表着星体在黄道上的位置,以及影响个体生活的不同领域。然而,不同的宫位系统和计算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,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迷茫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宫位系统,包括宫位系统和象限宫位系统,以及如何区分和应用它们。
宫位系统分类
宫位系统包括整宫制和等宫制两种主流系统。整宫制是将黄道等分为12个宫位,以占星图中的升星座为第一宫,每个宫位的大小相等。在整宫制中,吉宫包括1、3、4、5、7、9、10、11宫,凶宫包括2、6、8、12宫。另一种是等宫制,它是以升点度数为起点,将黄道划分为12个宫位。在等宫制中,每个宫位的大小不同,取决于升点的度数。
象限宫位系统
象限宫位系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宫位系统,包括普拉西德、波菲力、坎帕努斯、阿卡比特、瑞吉欧蒙坦那斯、莫林那斯等分宫制。这些系统通过确定ASC(日出)、MC(正午)、DSC(日落)、IC(午夜)四个轴点,将黄道划分为12个宫位。在象限宫位系统中,星体在角宫(1、4、7、10宫)力量最强,而在果宫(3、6、9、12宫)力量最弱。星体经过四轴点后,进入果宫,力量迅速减弱;然后进入续宫,力量逐渐增强,为下一步登上角宫舞台做准备。
应用宫位系统
在应用宫位系统时,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系统。如果想要更简单和直观地理解宫位的意义,可以使用整宫制或等宫制。如果希望深入了解星体在不同领域的力量分布,可以选择象限宫位系统。通过研究不同宫位系统的原理和计算方法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读星盘,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的特质和潜能。
不同的宫位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。了解宫位系统的原理和区分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星盘,指导个体的成长和发展。在占星学的世界里,宫位是探索个体命运和潜能的关键,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。愿大家在探索星盘的路上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答案!